陈献春(亚洲青年领袖论坛首席专家,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)
当前,全球化浪潮与数字化变革深度交融,“场景”已成为重构产业价值链、优化资源配置的核心枢纽,正以颠覆性力量重塑各行业发展逻辑。传统旅游业长期受困于“资源静态化、体验碎片化、消费浅层化”的结构性瓶颈——过度依赖固有自然资源与文化遗产,游客体验多停留在“走马观花”的打卡层面,消费集中于门票、简餐等基础环节,亟需全新发展范式实现破局突围。在数字经济与存量竞争时代,文旅产业供需关系的深刻变革推动商业范式系统性重构,场景创新成为破解产业瓶颈的核心力量,而文旅主理人作为场景价值的核心架构者与实践引擎,正逐步成为推动文旅产业转型的生力军。本文基于场景创新经济学,运用场景生产力理论,采用定性分析与案例实证结合的方法,系统阐释文旅主理人的核心内涵与产业价值,重点构建“场景实验室”教学法实操体系,为新时代文旅主理人规?;嘤峁├砺壑С庞胧导肪?。
一、文旅主理人的核心内涵
(一)文旅主理人的本质属性
文旅主理人的核心特质,是个人化价值主张与商业化实体运营的精准契合。他们依托独特审美体系、专业领域积淀与鲜明生活理念,塑造具有强烈人格化标签的文旅品牌或空间,深度整合创意、技术、数据等关键要素,与消费者建立超越交易的情感共鸣,实现精神价值传递与商业价值变现的协同统一,成为“小而美”场景创新的核心承载者与直接操盘手。
(二)文旅主理人的兴起逻辑
当前,文旅产业供需关系呈现双向变革特征。供给侧,传统规?;?、标准化生产模式导致景区与服务同质化严重,许多地区盲目复制“主题公园”“古镇街区”等形态,造成资源浪费与市场饱和;需求侧,消费者需求呈现“瞬时涌现、动态变化、高度细分”特征,年轻群体对“小众体验”“在地文化”“互动参与”的诉求强烈,传统“大而全”“一刀切”的供给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。商业范式正从“规模制胜”转向“精度为王”、“重资产扩张”转向“轻资产运营”、“标准化产品”转向“个性化体验”,文旅主理人模式以其灵活性、专注度与独特性,精准适配这一变革趋势,成为构建“小微供给网络”与“碎片化需求”动态适配机制的核心载体。
(三)文旅主理人的行为逻辑
区别于传统经营者“资源-产品-渠道”的线性思维,文旅主理人遵循“价值主张-场景构建-体验交付”的场景逻辑,以“空间+时间+情感+行为”四维立体场景为核心载体,将旅游活动从“资源服务的浅层交易”升维为“自我价值实现的深度沉浸体验”。例如,精品民宿主理人以在地文化为内核,整合空间设计、特色活动与定制服务,打造一站式生活方式解决方案,精准匹配细分客群需求,构建高黏性消费社群,成为“小而美”场景创新的典型实践。
二、文旅主理人是场景创新的核心实践引擎
场景生产力理论清晰揭示,现代商业价值创造源于生态、文化、科技、流量、制度五大要素的非线性协同与乘积效应。文旅主理人通过系统整合五大要素,成为“小而美”场景创新的核心支撑,为文旅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提供系统性保障。
(一)文旅主理人是要素协同的价值放大器
文旅主理人不依赖单一资源禀赋,而是通过五大要素的协同赋能实现价值倍增:精准选址具有自然禀赋或文化底蕴的空间载体(生态),深度挖掘在地文化符号与美学理念(文化),灵活运用数字技术优化运营管理(科技),通过社交媒体开展精准内容传播与流量运营(流量),善用文旅扶持政策红利降低运营成本(制度)。五大要素相互催化、同向发力,推动场景价值实现指数级增长。
(二)文旅主理人是市场适配的敏捷迭代者
面对“碎片化需求”与市场快速变化,文旅主理人构建“创意-测试-反馈-迭代”的闭环运营体系,具备极强的动态适配能力。例如,露营地主理人针对亲子、研学、团建等细分需求,快速调整配套服务与活动策划;文旅街区主理人通过引入快闪店、非遗体验、互动装置等内容,持续激活场景吸引力。这种敏捷迭代能力,使“小而美”创新主体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,成为匹配瞬时消费诉求的最优解。
(三)文旅主理人是生态共荣的价值共生者
文旅主理人模式天然内嵌可持续发展基因,其商业实践与乡村振兴、文化遗产?;ぁ⑸缜罨群旯垡樘馍疃劝蠖?。在古村落?;ば钥⒅?,主理人严格保留传统建筑风貌与文化肌理,创新性打造特色文化空间,将商业运营转化为讲述地方历史、传承民俗文化、活化社区生活的重要载体;在城市更新项目中,主理人通过微改造、精提升,实现老厂房、老街区的文化传承与商业活化,最终达成商业效益、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,为“小而美”文旅新场景体系构建提供鲜活样本。
三、运用“场景实验室”教学法,构建文旅主理人系统化培育实操体系
传统旅游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配文旅主理人“懂创新、善整合、能落地、会迭代”的核心能力要求,亟需构建以“场景实验室”为核心的培育体系,将场景创新经济学理论转化为可落地、可复制、可迭代的教学实践,实现人才培育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。
(一)核心定位与设计原则
1. 核心定位。以“实战赋能、场景落地、能力迁移”为目标,打造“理论学习-创意孵化-产业实践-模式输出”全链条培育平台,培养兼具系统思维、创新能力与操盘能力的文旅主理人,为“小而美”文旅新场景体系构建提供人才支撑。
2. 设计原则
(1)产业适配性。紧扣“小微供给网络”与“碎片化需求”的动态适配机制,聚焦“精度为王、轻资产运营、个性化体验”的商业范式,确保人才培育与市场应用无缝衔接;
(2)能力模块化。拆解主理人核心能力(市场洞察、要素整合、方案落地、迭代优化),对应设计教学???,实现精准赋能;
(3)协同联动性。构建“高校+企业+行业协会+政府”协同机制,整合师资、场景、政策等资源,形成培育合力,强化教学实操性与实效性。
(二)核心特征
1. 问题导向的真实性。聚焦传统景区转型升级、乡村文旅开发、文旅街区活化等真实产业命题,直面“同质化严重、资源浪费、需求错配”等核心痛点,学员需兼顾文化?;ぁ⑸桃翟擞肷缜鞯榷嘀厮咔?,规避“纸上谈兵”;
2. 要素整合的系统性。以场景生产力理论为框架,要求学员全面统筹生态、文化、科技、流量、制度五大要素,实现多维度协同设计,避免单一维度的片面规划;
3. 方案验证的迭代性。坚守“构建-测试-学习”的循环优化逻辑,学员提出的场景方案需通过真实市场验证与用户反馈持续打磨,培育敏捷应变与快速调整的实战能力。
(三)精细化实施四阶段流程
1. 场景诊断与价值锚定(2-3周)
(1)实地调研。学员分组深入真实文旅场域,通过田野调查、深度访谈、竞品分析等方式,系统梳理资源禀赋、市场痛点与“碎片化需求”特征,精准识别“资源静态化”“体验同质化”等核心问题;
(2)工具应用。运用SWOT分析法、场景价值矩阵、用户画像构建等工具,精准定位核心优势与市场机会,明确细分客群核心诉求;
(3)成果输出。形成《场景诊断报告》与差异化价值主张方案,为后续场景构建奠定坚实基础。
2. 方案构建与要素整合(4-5周)
(1)团队组建。成立“旅游管理+设计+营销+技术”跨学科团队,分工负责空间规划、文化呈现、流量运营、技术应用等模块,模拟真实项目运作模式;
(2)方案编制。以“空间+时间+情感+行为”四维立体场景为核心,编制涵盖“空间设计方案、文化内容体系、技术应用清单、流量运营策略、政策对接路径、商业模式设计、风险防控预案”的完整运营方案,形成可落地的“场景运营剧本”,突出“轻资产、高精度、个性化”特征;
(3)专家评审。邀请行业专家、资深主理人、企业高管组成评审团,对方案的可行性、创新性与商业价值进行论证,提出优化建议,确保方案契合“专精特新”发展方向。
3. 原型测试与用户验证(3-4周)
(1)原型搭建。将方案转化为民宿样板间、短途体验线路、线上宣传小程序等具象化原型,实现抽象构想的实体化呈现;
(2)场景测试。通过主题市集参展、小规模试运营、目标客群定向体验等方式,开展真实场景测试,验证“深度沉浸体验”的实现效果;
(3)反馈收集。采用问卷调查、深度访谈、行为观察等方法,收集用户对体验内容、服务流程、场景氛围的反馈建议,形成《用户反馈报告》,精准捕捉优化方向。
4. 复盘迭代与模式提炼(2-3周)
(1)深度复盘。对照方案目标与测试结果,聚焦“要素整合有效性、用户需求匹配度、商业转化可行性”三大核心维度,全面总结成功经验与问题短板;
(2)方案迭代?;诟磁探崧塾胗没Х蠢。猿【胺桨附杏呕晟?,形成迭代版本,强化“小微供给”对“碎片化需求”的适配能力;
(3)模式提炼。将实践经验升华为可迁移、可复用的场景运营方法论,如“在地文化场景化转化路径”“小众文旅项目流量运营模型”等,构建个人核心竞争力。
(四)全方位教学保障体系
1. 构建“三位一体”师资团队
(1)高校导师。负责场景创新经济学、场景生产力理论等理论教学与研究方法指导,夯实学员理论基础;
(2)行业导师。提供文旅产业政策解读、发展趋势分析,帮助学员把握产业方向;
(3)实战导师(资深文旅主理人)。全程指导实操环节,分享一线运营经验,强化学员落地能力。
2. 资源保障
(1)场景资源库。整合景区、乡村、街区、老厂房等真实文旅场域,为教学实践提供真实载体;
(2)工具资源库。提供数据分析、设计制作、政策查询、流量运营等专业工具,提升实操效率;
(3)资金支持库。对接文旅创业扶持资金、产业孵化平台,为优秀场景方案落地提供资金与资源支持。
3. 采用“过程性考核+成果性考核”双轨制考核评价
(1)过程性考核。关注调研深度、协作表现、复盘质量等环节,占比40%;
(2)成果性考核。聚焦场景方案创新性、落地可行性、用户满意度、商业模式完整性等核心指标,占比60%,全面评估学员综合能力。
(五)典型应用案例
某高校文旅专业运用“场景实验室”教学法,聚焦乡村文旅主理人培育案例分析
(1)调研诊断。学员深入某古村落开展系统性调研,提炼“农耕文化沉浸体验”核心价值主张;
(2)方案构建。整合古民居改造、农事体验设计、短视频流量运营、乡村旅游扶持政策等要素,形成“轻资产、高精度”的完整运营方案;
(3)测试优化。搭建样板体验区开展小规模试运营,收集游客反馈后优化场景内容与服务流程;
(4)落地转化。最终形成的“古村落农耕文化场景运营模式”成功落地,学员团队获得文旅创业扶持资金,实现从“课堂学习”到“产业落地”的跨越,成为“小而美”场景创新的鲜活实践样本。
综上所述,在数字经济与存量竞争时代,文旅产业商业范式的系统性重构迫切需要“小而美”场景创新体系与新型文旅主理人。文旅主理人作为场景价值的核心架构者与实践引擎,是破解产业同质化、需求错配等瓶颈的关键力量?!俺【笆笛槭摇苯萄Хㄍü媸党【案衬?、跨学科协同、迭代式培育,构建了文旅主理人规模化、高质量培育的实操路径,有效破解了传统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难题。未来需以场景创新经济学理论为指导,以“场景实验室”为实践载体,进一步完善“场景实验室”教学体系,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,优化培育流程与保障机制,推动“场景实验室”教学法在更多院校与区域落地,为构建专精特新的“小而美”文旅新场景体系、激活文旅产业创新活力注入坚实人才动能。
责编:唐卓婧
一审:唐卓婧
二审:胡杏子
三审:刘玉锋
来源:华声在线



